最近老是看到一些文章,说当年阿里巴巴认为京东就是其可以培养的一种业务形态而已,他们要自己培养很多“京东”一样的电商出来,比如苏宁。
虽然当时我也看到这样的内容,我认为也还有一定的道理,但毕竟做生意不是玩哲学,狭小的业务形态也可以做大、做强,宏大的业务形态也可以做窄、做死,就看如何灵活高效地具体经营了。

毛利率没有想像得那么低,一直维持在14%以上的水平,2021年前三季度下降了1个百分点,降至13.6%。净利润波动较大,当然净资产收益率各年的差异也会比较大,但2020年能达到36.7%的净资产收益率,还是相当可观的。
阿里巴巴的财年是至次年的3月末才截止,时间上略有一些差异,但不影响比较,却也无法再进行2021年前三季度的比较了,我们就只有将就年度的数据,时间上错位一个季度来比较一下。

实际上阿里已经比较稳定了,其净资产收益率是稳定增长的,但增长速度却很慢,2020年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,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有所下降,而就在这一年京东却奇迹般地超过了阿里。
这种超越并非全面超越,因为2021年的净利润情况,京东又是远不如阿里了,而且双方由于净资产差异极大,由于京东新的融资和盈利后,净资产与阿里的差距已经从7倍缩小于5倍。
太赚钱的公司其实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是很成问题的。因为要提高此指标,要么就得找到跟现在业务一样赚钱的新业务,要么就要尽可能把盈利分给投资者,不然净资产越多,相同的净利润水平下,该指标下降就会越明显。

京东一直堪忧的短期偿债能力,也在2020年回血后明显上升,甚至上升至传统行业都约定俗成遵守的1以上的速动比率,京东还超出0.1,达到了1.1。短期偿债能力方面,确实没有太大的问题。所以我们也就不分析其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了。

现金流量表现方面,京东集团虽然每一年都有高达300亿左右的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,但每年的投资活动净现金需求都更大,这样下来就必须还要再进行净融资,有息负债和供应商欠款,就是这样一年一年累积欠下来的。
综合下来,京东集团也仅是在原来就领先的营收规模上还继续领先于阿里,而这一领先优势都越来越小了;只有在2020年特殊年份下,京东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才超过了阿里,而这时的净利润绝对数却还差了阿里好几倍,这连一优势在2021年前三季度也重新丧失。总体上来说,京东集团虽然近年来发展不错,但离阿里还是有较大差距的。
究竟是阿里的轻资产平台模式能够持续成功,还是京东的重资产自营模式会后来居上,我们只需要再静等几年,那时一切都将见到分晓。